#3m13d
《認識異位性皮膚炎》
剛出生有疹子的寶寶最容易被問
🗣是不是懷孕的胎火太旺
是否清潔沒做好、為什麼會有疹子?
媽媽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卻也是最擔心的人 真的並不好受
今天來帶大家認識一下異位性皮膚炎
穆穆也是異膚寶寶 所以一直想紀錄這些分享給為了異膚而苦的媽媽們 照顧異膚寶寶真的很辛苦 很多小細節要注意 加入了各大社團、各大群組後才知道 原來有這麼多媽媽們為了異膚一樣在苦惱著、努力著
🆙Q:怎麼判定異位性皮膚炎呢?
粗糙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個警訊,嬰兒的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位置,通常是從臉開始,粗糙皮膚或疹子,以臉上、手肘、手腕、腳踝、胸口肌膚居多,通常在眉毛下方有疹子、頭皮有皮屑也是徵兆之一
這些疹子出現慢性(維持1個月以上)或反覆性皮膚症狀,稱為「異位性皮膚炎」(通常4個月以上較能確診)
寶寶剛出生的疹子有些人稱為胎火(來自母體的荷爾蒙)會自己慢慢好轉,如果有家族過敏史則要觀察是否為異位性皮膚炎。
🆙Q:為什麼有些寶寶會得異位性皮膚炎呢?
台灣的潮濕環境容易誘導這些過敏因子,「基因」、「環境過敏原」,再加上「肌膚屏障較差」這三項原因的交互作用而誘發異位性皮膚炎。
簡單來說就是家族的過敏性遺傳史(過敏、氣喘等)、家裡是否有過多塵蟎或是貓狗寵物都是原因之一
不論是被內在誘導物帶壞,或是水溫太高、遭到過度的清洗,總之只要嬰兒肌膚角質層上的保護油脂不見了,摸起來就會越來越粗糙。(這也是寶寶只需要用手跟清水洗淨,不需要沐浴乳,也不要拿小毛巾過度搓洗的原因)
🆙Q:為什麼要治療?
我自己觀察了穆穆皮膚大約兩個月,從一開始以為是母胎荷爾蒙到兩個月後還是都沒有退,所以才決定帶穆穆去看小兒皮膚專科醫生。
紅疹超過一個月沒有處理,細菌、黴菌、毒素和過敏原,通通滲透進入皮膚的裡層,就會開始發紅、脫屑、搔癢,甚至流湯流膿,等到寶寶大了會感到癢而去抓就會讓皮膚屏障更被破壞,兩歲之後,身體就會開始有自體免疫的反應產生。到了產生自體免疫的地步,基本上異位性皮膚炎就終身不容易好了,一輩子必須靠乳霜保濕,忍受粗糙,搔癢的症狀
💟兩歲前的兒童,絕對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時期;錯過了這段年齡,免疫系統一旦定型,就很難再回頭了。
也是因為這樣 穆穆兩個月後我們開始接受小兒皮膚專科醫生的治療,為的就是希望在他手會碰觸其他部位之前,能把發炎的部分處理好,之後只要努力維持皮膚狀況穩定就好。
🆙Q:還在觀察寶寶的皮膚狀況的媽媽,暫時不想看醫生可以怎麼做?
1.清水洗澡,不用肥皂,沐浴乳,泡泡浴,洗髮精。除非身上有明顯髒汙,否則清水清洗就可以(許多標榜中性的泡泡露,成分內都有酒精成分,建議查清楚成份表)(可以看我的動態精選-內有範例)
3.洗澡水溫維持在攝氏40度以下,不要太熱,偏涼的水溫是剛好的
4.洗澡不要用毛巾用力搓洗,會把身體保濕的表皮都搓掉
5.每天擦保濕的乳霜乳膏,摸起來粗糙就可以擦,異膚寶寶有許多專用的敏感性乳液可以選擇(下篇再介紹)
6.穿棉質、透氣的衣服,但不要穿洞洞衣(材質非棉質),寶寶體溫較高,要判斷寶寶會不會冷可以摸他的脖子後方,手腳偏涼並沒有關係
7.帶毛巾或是棉巾出門,寶寶稍微流汗就沾濕擦拭,盡量不要使用濕紙巾
-
✅以上是異膚的簡單介紹
爸媽要先徹底了解為什麼會有異膚反應後,再來決定怎麼照顧寶寶跟治療,希望能幫助到有一樣困擾的媽咪們👶🏻
🔗附上穆穆剛出生十天就開始發出的疹子照(最後一張是現在)
回頭看都覺得能變好很幸福 現在跟著專科醫生治療中,希望能越來越穩定,不然媽媽真的會擔心到不行👩🏻
-
🔗再附上黃琮寧醫生的詳細說明
https://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2396-/
#babyboy
#ab_babycare
#小太陽穆穆的異膚日記
#媽咪日常#mommylife#寶寶#小太陽穆穆成長日記#AB育兒日記#baby#milesbaby#babyboy#babyphotography#instababy#cutiepie#寶寶日記#嬰兒#男寶寶#育兒日常#育兒#新手媽媽#媽咪日記#寶寶日常#寶寶成長日記
#異膚寶寶